40. 技术:民生兴国1 怜爱一下啥也没吃过……(1 / 2)

这次上来讲解的是一位姓林的官员。

虽然见惯了大场面, 但是一想到天幕那头看自己的还有传说中的太宗陛下,林御史整个人都激动得不能自已。

那可是太宗啊后世只要不遇明君就要去昭陵哭一哭的太宗陛下

御史林御史上来第一句就是磕磕绊绊的

“微、微臣参、参见太宗陛下”

李世民哎了一声

“这是喊朕吗”

天幕剧透过他是唐太宗,这又是一位唐末的御史,应该是喊的他吧

贞观群臣立刻夸夸

“陛下如此深得人心, 果真令臣等叹服。”

李世民干咳一声正襟危坐。

一般般啦, 他也就是比其他人好那么一点点。

林御史并没有为了追星花太多时间门, 他还记得自己上来的职责是什么,也怕自己表现地太不稳重会给太宗留下不好的印象。

所以问候完这一句之后,他就板起脸开始讲解视频了。

李世民有心想问问唐末是什么样子,出了什么问题才导致唐朝进入末年。然而终究还是没问出来, 还是那句话,现在是技术频道的时间门。

天幕中只给林御史在右下角留了一小块区域露脸, 虽然小,但这也是露脸了。

其他有心名扬天下的看着他的脸、他的名字都被天幕公布出来,羡慕极了。

这可是真正的名扬天下了,还是所有世界的人都能看到的那种。

以往哪个当官的能做到这个地步古代信息传播迟缓, 而且也没办法做到人人都能看到、听到和记住。

但是天幕可以, 因为这东西还有回放。一次两次记不住,多看几次不就把人名长相都给记住了

林御史的家人忍不住挺直腰杆, 觉得荣耀极了。

有几个之前没同意公布技术的人生出了后悔的想法, 悄悄联络天幕改变了主意。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宁愿不扬名, 也不肯把自家技术共享的。

问题不大。

222将不公开的技术都仔细整理了一份, 前去联络它们的上游技术。

比如新式织布机他们不愿意公布,那就往上找。前一版的那位是否愿意公布, 如果愿意,就公布这一版,再搭配改进指导, 让大家自主研发。

以此类推,每一版的改进中涉及到的修改都要获得授权。有人的改进是基于前人改的,那要获得前人的授权。

这样会很麻烦,但222不嫌弃麻烦。

它们系统可以分出n个子系统同时工作,还互相不会影响。拥有千万个分身的它可以做到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有这么好的先天条件,可不能浪费。

而且播放技术也要根据时代来。

别看李世民这边是直接播放的短曲辕犁的制作方法,实际上其他位面放的可不是这个。

比如非常古老的夏商周位面,先播放的就是更古早的犁版本。

夏朝庶民先是看到了最基础的耕犁制作方法的讲解,然后衔接上了第一版的改进。这样一个个的视频衔接,让夏朝人自己选择自己能够做得出来的耕犁进行制作。

因为耕犁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所有与之相关的发明者和改进者都同意公布技术。

所以各个位面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耕犁就可以了。

但是像织布机这就,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织布机中间门有几环改进没有获得授权,无法全套播放。商朝庶民在看到其中某一环时,就要开始自己根据指导意见进行研究了。

后续公布的新版织布机技术里,会隐瞒这部分没有得到授权的改进,只讲其他的部分。

所以他们如果没能研究出这部分被隐藏的技术,后头这些改进基本上也用不了,只能干看着。

这样的技术保护一直要维持到发明者技术没能藏住的后世时代。

例如西汉某个人选择了不公布,但是在历史上东汉时期这个技术已经因为种种原因人尽皆知了。那么东汉时期的人就可以看到完整版的技术,毕竟天幕就算不说,那时的人们也能自己找到相关资料。

222虽然保护专利,但不会过于迂腐。它会先检测这个改进在当前时代有没有泄露,然后再选择是否继续维持保护。

朱元璋对此表示很赞。

“咱这里什么都能看得到,直接抄成果就行。”

朱元璋翻着视频库里的上百个视频,乐得大牙都露出来了。

民生兴国的节目在开始播放之后就用各种箭头提醒众人,可以进行直播间门切换的操作。

朱元璋顺着箭头退回主界面一看,好家伙,这么多视频。

一共有四种技术的直播间门,目前只开放了耕犁的部分。另外三种技术的讲解分别在一刻钟、两刻钟和三刻钟后开始,到时候会全解封。

然而光是耕犁的分类就有几十个直播间门了,从直播间门封面可以看出都是在直播什么阶段的犁。

天幕自动将目前最适合观看者的直播间门标注了出来,但是如果你非要看其他视频,天幕也不拦着。

不想自己选择的,就跟着天幕看。

民生兴国一共持续一个小时,可以播放四个直播间门里的视频内容。

如果观看者不自主切换的话,今日播放完耕犁之后,就会切换到下一个合适的直播间门,开始播放织布机,接着是水车和石磨。

这是今天主打的是这四种物品,下一旬会更新四种新的物品。

222也想一口气把所有技术都公布,奈何它可以分出子系统疯狂加班,工匠们不行。

有些东西光是讲解视频的制作就很耗时了,一时半会儿根本录不完。而且百姓们也没办法一下子消化那么多,反正时间门还长,慢慢来吧。

由于耕犁这种东西制作起来技术难度不大,所以始皇一开始就退出了直播间门,直奔最先进的耕犁。

看了几分钟后,他认清现实,放弃了。

这种耕犁使用的金属部件太多了,以大秦如今的冶铁工艺明显做不到。所以好高骛远是不行的,还是得乖乖按照直播间门推送的那一款来。

始皇颇为遗憾地想着,天幕怎么不更新冶铁技术

和始皇有同样操作的刘彻也在想这个问题。

不知道技术频道的另一个节目是什么,会有冶铁吗后世热武器似乎也需要冶铁技术的支持,否则只能搞点炸药小打小闹。

技术的事情有专业的工匠负责,皇帝们凑热闹看了一会儿之后就退出了。

这些东西的门槛太高,外行人看不懂。

大部分百姓也看不明白,问了村里工匠确定对方能照着做之后就放心地退出了,没有接着和节目死磕。

天幕似乎是掐准了他们摸索新节目的时间门,大家基本上都确定好是否继续看直播之后,进入了下一环节。

所有退出到主界面的人都被拉入了新的主直播间门。

女主持辰龙再次出现

接下来将为您播放民生兴国成果篇,为您展示部分新型机器的实用成果。

百姓们没听懂什么意思。

辰龙也没多解释,她直接带着直播镜头走向了旁边的石磨。

这是戌时三刻会为大家分享的石磨,在日常生活中,石磨具有非常多的用途。小到制作食物,大到研磨和粉碎其他行业需要的材料,都能用石磨及其改进出的研磨机来实现。

看起来清瘦的辰龙当着所有人的面拎起了一桶泡好的黄豆

这是五谷中的菽,因为吃多了容易胀气,并不受平民喜爱。然而菽作为五谷之一,为了填饱肚子,很多人不得不吃它。

百姓们纷纷点头赞同。

发明了豆制品的时代还好,在那些不懂豆制品制作的时代里,百姓就只能直接煮熟了作豆饭吃。

这种吃法说实话,真的不怎么样,尤其是古代的豆子口感也不太好。

偏偏那个时期为了保证收成,大家很多时候都不是一片地只种一种作物的。经常一块地五谷一起种,收获什么吃什么。

这种杂种的方式没办法保证种植效率,却能获得低保。

一般情况下,气候不会糟糕到让物种作物都绝收的程度。比如降雨多了,只会不适合其中一两种作物的生长,导致了它们减产,但其他的作物还是照样收获。

万一哪一年运气不好,就剩下黄豆丰收了,再难吃大家也得捏着鼻子天天吃豆饭。

辰龙用葫芦瓢舀起一勺泡好的黄豆

诸位请看,晒干的菽可以用清水泡发至这个状态,然后放入石磨中研磨成豇。在后世,这是菽的最主要吃法,人们早已不吃单纯煮熟的豆饭了。

汉代之前的庶民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