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嘉靖帝时期。
朱厚熜看着天幕上的诗词,陷入了沉默。
原句“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是朱厚熜写给将军毛伯温的。1
对方出征安南, 只花了一年时间兵不血刃解决问题,加封了太子太保。这首词就是在他出征前, 朱厚熜所作。
本来是一首很正常的诗, 还表达了他对毛将军的亲厚和看重。结果被人这么一改, 别说其他人了, 朱厚熜自己看着都觉得怪怪的。
幸好毛将军已经去世了,不会跑来质问他是不是真对人家有什么非分之想。而且他从几年前开始就不理朝政了,今晚也没有召集朝臣们一同观看天幕,不必面对他们的怀疑目光。
但是朱厚熜不知道, 人死了反而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为死无对证,更容易让人遐想。
朱厚熜根本不知道, 他没召集群臣,替他处理朝政的严嵩召集了。
于是,此刻的议事殿里众臣正议论纷纷。
“咳,后世人就是爱乱来, 陛下定然与毛将军清清白白”
严嵩出来打圆场,就是不知为什么听着有点欲盖弥彰。
群臣低眉顺目
“严首辅说的是。”
至于心里怎么想的,那就不一定了。
毕竟毛将军那次出征回来时明明荣宠加身,可才过去了短短四年, 就遭到厌弃, 被奸人害得病逝。
陛下的态度反复无常, 如今看来说不准是求而不得,恼羞成怒了。
要不怎么把人发放边疆之后,途中又改了主意赦免他, 准其还乡呢必然是舍不得下狠手,又反悔了。
唉,可怜毛将军忠肝义胆,生前竟遭人如此欺辱。
被脑补的朱厚熜本人
在嘉靖朝暗流涌动的时候,天幕已经丝滑地过了这一趴。
除了将军之外,匈奴单于们也该警惕一点才是,毕竟有一句诗叫做楚王好细腰,单于夜遁逃。2
这一次的诗作者反应不大,倒是另外两类人摔了酒盏。
楚王们
是谁是哪一任楚王这么重口味
单于们
嘶楚王竟恐怖如斯
某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单于忍不住了,下意识询问周围人
“楚王真的有这种爱好吗本王岂不是很危险幸好我们与楚国还隔着赵魏韩”
他们憨兮兮的儿子挠了挠头
“父王,您多虑了吧人家楚王喜欢的是细腰,您看看您自己的腰细吗”
单于们低头审视自己。
膀大腰圆、体格庞大,确实和细腰扯不上关系。放心了。
儿子又说
“再说了,您这胡子拉碴的,楚王应该也看不上。”
单于们
这谁家倒霉孩子,有这么埋汰亲爹的吗
刘邦看得拍腿大笑,笑到方圆十里的鸡跟着打鸣。
没办法,只要他把楚王带入项羽、单于带入冒顿,他整个人就停不下来。
这是他的两个死对头了,反正他也不顾及形象,当即就让史官把这句话记下了。并夹带私货地标注上项羽和冒顿的名字,指名道姓表示说的他俩。
史官
史官拒绝了,他们坚决不干这种虚假记载的事情。
刘邦循循善诱
“这怎么能算虚假记载呢你想想,项羽是不是喜欢细腰的美人虞姬这句话没毛病吧”
史官
“然后后半句,我不信冒顿那家伙一辈子没打过败仗。反正只要他打过了,夜里逃跑过,那这句就是真的。”
史官
“所以朕只是把两个无关的事情拼在了一起,朕又没说它们两个之间有因果关系,不算虚假记载。”
史官
满朝叹为观止论无耻还得是你啊,陛下后世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流言蜚语,就是这么传出来的吧
汉初史官和皇帝正在极限拉扯,双方都想说服对方,一时半会儿还出不了结果。222听了一耳朵热闹,但这不影响它继续往下盘点。
说完单于,我们再说说皇帝。有一句叫做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希望与君共勉。3
皇帝们
皇帝们是我们想的那个意思吗
白居易冷呵一声,对此没有任何表示。
他就知道,他的长恨歌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出场。
倒是李白叹为观止
“后人可真会编故事。”
他从来没碰见过磨针的老婆婆,而且就算碰见了大概也不会感叹对方的持之以恒,只会觉得这人是不是年纪大了开始痴傻了。
先不说铁杵能不能磨成针,就算能,这么磨也太浪费了铁了。
要知道古代铁可是稀缺资源,每家每户拥有铁器数量都是有规定的。
不过没有人把重点放在故事上,大家都在讨论这句混搭诗是什么意思。
“没看懂。”
纯洁的人一头雾水。
“我也没看懂。”
老司机假装自己一头雾水。
于是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就这么达成了。
不等没懂的人想通,说书人已经进入了下一段。
你们以为这就完了吗不是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句,据说这句的前后半句都是同一人所作,虽然这个传闻的可信度不高。1
它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一树梨花压海棠。4
看完注解的苏轼
苏轼的心声震耳欲聋这两句话是能随便乱搭配的吗说书人你不要脸老夫还要啊
还有,后半句真不是他写的
他现在没写过这首诗以后也坚决不会去写
所以后人为什么要说这首诗是他写的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
不识字的人看不懂天幕上的注解,着急地询问周围人。
有人指着一个喇叭图案
“你看到这边有个图案了吗点这个就能出声了。”
“哪个哪个”
“就是这个啊,它开始发光了”
原来是222发现大家好像都没搞懂喇叭的用法,紧急加了一个演示程序。不仅教了点击喇叭自动念出声这个功能,还有很多人没学会的调节音量这个功能。
大家跟着发光的地方点了点,果真听到了朗诵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5
并配有大白话的解释版本。
周围的百姓们“哇”
这这这,这不就是老牛吃嫩草、老夫娶少妻吗
和前头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正好对上了,前面的自称也是老夫,后头的也是个老夫。
百姓们兴奋得讨论起来,那位叫苏轼的大诗人怎么八十了还娶新媳妇,干得动吗
识字少年赶紧解释
“不是不是,娶年轻姑娘的不是那个苏先生,是苏先生的朋友”
天幕里解释了,苏先生是写了一首诗调侃他朋友一把年纪还纳妾的,但并不是这一首。后世出现了这首诗流传度更广,被人牵强附会成了苏先生的作品。
现在两首拼在一起,就显得好像苏先生才是那个为老不羞纳妾的家伙,属实是飞来横祸。
百姓们一听原来不是大文人自己纳妾,失望地叹息一声。
不过文人的朋友应该也是大文人吧所以一把年纪纳妾的还是文人老爷。
想到这里,大家又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
苏轼现在就是后悔,早知道他不写诗调侃友人了。谁能想到后世之人这么促狭,还玩诗词串烧这一套
年迈的苏轼还算好的,宋仁宗时期的年轻版苏轼就傻眼了。
这这这
他弟弟苏辙差点笑死,他哥还没科举就靠这个出名了,以后走出门谁都知道他是“老夫聊发少年狂”那个。
那画面,噫
兄长你好惨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苏轼忍住,这是亲弟弟。
诗词的串烧还有很多,大家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明日白天放出的录播版本,里面会有更多精彩搭配。
接下来给大家说说文章的神奇串烧。
是的,不止是诗词会被人拿来串,文章也会。不过这些文章词句被串在一起,倒不全是出于后人的恶趣味,有些纯粹是背着背着顺嘴就背岔了。
康熙时期的学渣五阿哥胤祺对此深有同感,听得连连点头。
可不是嘛
那些文章太难背了,正常人怎么可能全记清楚记差了才是正常情况。
然后他就迎来了老爹康熙的死亡凝视。
浑小子还敢点头回去把书再抄一百遍
胤祺tt
经典的词句串烧有这样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再而衰,三而竭。6
汤显祖一口茶喷了出来,给后人这么一改,意思就全反了啊。
左丘明无奈扶额,他该庆幸他的曹秽论战名传千古吗
还有这样的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曰:“吾与城北徐公孰美”7
再一次出场的左丘明这什么东西
作为春秋时期的人,他不认识战国时期的邹忌,自然也没看过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本人看完之后眉头直皱。
他原话明明是“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后世人这不只是背差了一个地方啊。
以上两位谁也没考虑过曹刿本人的想法。
曹刿
我曹刿,清清白白做人,从不和人比美
该事件的另一位主角鲁庄公咳咳咳
忍住,不能笑
另外还有这样的有朋自远方来,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鞭数十,驱之别院。8
孔子门生们下意识望向老师住的方向。
可惜天色太晚,他们没去叨扰,看不到老师现在的表情。
孔子的弟子看不到孔子的反应,孟子的弟子倒是看到孟子的反应。
只见孟子捋着胡须连连点头
“很有趣。”
弟子们不解,这样胡乱篡改圣贤之作,怎么还能称赞一句有趣
孟子却飒然一笑
“后世人人可习字读书,说明文风之盛。做学问,就是要百花齐放才好。且,若非后世之人生活无忧,又哪会有闲心去折腾这些东西呢这才是我等追求的天下大同啊”
弟子这才恍然,纷纷起身作揖拜服。
是他们境界还不够,思想还远远不如老师通透。
圣贤们思想境界很高,可惜后世酸儒们做不到。把儒家经典孔孟奉为圭臬的酸腐儒生们差点被气死,指着天幕破口大骂。
222不痛不痒,继续往下盘点。
嗯是不是漏了什么
最后两句的作者沈复在圣贤面前,在下不配拥有姓名,请不要在意我。
实际上有朋自远方来是串烧中的常客了,他还经常会搭配其他内容,诸如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9
汉家天子看着原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嘴角一抽。
好端端增加他们汉朝气势的话语,怎么给人改成这样了不过人家孔子都没发话,他们也不好提意见。
算了算了。
儒生们刚刚才气了一波,很快又开始第二波生气了。
这个说书人太过了,看他的穿着打扮显然也是读书人,怎么如此不尊重先贤典籍更可恶的是他恐怕还是当着孔夫子的面说的,不知道夫子会气成什么样。
一米九的孔夫子本人现在在干什么呢他在奋笔疾书把这些搭配抄下来。
“明日拿去和弟子们赏析一番。”
孔子对夫人说道。
夫人“这有什么好赏析的”
孔子“如此诙谐的词句,便于初学者记忆。若搭配文字教导他人,或许能使人记忆犹新,让授课成果事半功倍。”
夫人恍然大悟。
如果说上面这几句还有可能是后人为了好玩硬凑的,那么下面这一句就绝对是背着背着不小心给背混了,希望原作者们谅解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10
写出师表的诸葛丞相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
什么都没写却莫名其妙感觉自己被骂了的“先帝”刘备
尚未成就大业的刘备对着注解左看右看,总觉得哪里不对。可他如今还没认识诸葛亮,也不知道自己会生个叫刘禅的儿子,所以也只能把疑惑压在心里。
季汉后主刘禅被自己的口水呛了一下。
他昨天才拿到这封出师表,正是记忆最深刻的时候。顾不得别的,赶紧翻出来看了一眼,确定自己没有记错。
刘禅的表情渐渐呆滞。
我爹被骂了,我该怎么办可是人家不是故意骂的,只是背书背岔了。
咦,等一下,为什么后人要背出师表啊
好问题,孔明也想知道。
他总有种不祥的预感,别不是自己这次出征有去无回,所以一封表文成绝响吧
然而222完全没有解释的意思。
反正这些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都有,自己看吧。虽然电视剧一旬才更新两集,要看完整部得42旬,也就是一年零两个月
是时候让古人也体会一下追更的痛苦了
作为中学生必备古文,出师表和岳阳楼记还算好的。最容易记混的其实是白居易的大作琵琶行,学生们经常背着背着又背回了上一段,然后反复循环,怎么都背不完。
白居易淡定地喝了一口茶哦,这次换琵琶行了
喝完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大晚上喝茶干什么不想睡觉了赶紧又放下了。
随即吩咐下人
“快去换白水来,晚上不要给我上茶。”
自从茶圣陆羽发明了新的烹茶法之后,新法就在中上层阶级里流行起来。白居易恰好是这一时期的人,因而不用再忍受难吃的调味茶。
看着天幕中长长长的琵琶行,白居易心情愉快地决定把之前写给友人的与元九书也拿出去传播传播。
这首比琵琶行更长更难背,说不定也有机会上后世的那个什么“课本”呢
这都是他们乱改他诗作的代价,哼。
说完普普通通的串烧,我们来说点和串烧不太一样却有异曲同工的东西。
之前的那些已经够让人开眼的了,大家属实是想不出来还能又什么奇特的串烧模式。
于是纷纷发出感慨
“后世人也太会玩了。”
要是不乱改先贤的名言更好了。
大家都看过庄子的逍遥游吗后世人改编了一个很有趣的版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装不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需要两个烧烤架。11
说着,还把烧烤架的动图贴在旁边,细心地解释了一下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怎么用。
百姓们吸溜。
那个烤鱼看上去好好吃,所以叫“鲲鹏”的东西是不是也很好吃
庄子
庄子掩住嘴轻咳一声,忍了又忍才没有笑出声来。
有趣,太有趣了
这后世的人怎么看到什么都想着吃呢连传说中的生物都想尝尝味道,这可真是不忘初心啊
毕竟大家的老祖宗也是这样的,不然又怎么会出现先秦著名菜谱之山海经2
庄子是高兴了,但是始皇不高兴。
作为一个听过鲲鹏传说还曾经信以为真的封建迷信受害者,始皇感觉到了冒犯。
后世拿鲲鹏来取乐,不就显得他很傻吗
始皇忍不住问左右
“朕分明于海湾见过巨鲲”
左右大臣
啊这个,陛下难道您没想过,那可能并不是巨鲲,只是单纯的海中有巨型兽类吗
鲸鱼探头说我吗
没看过海洋科普的始皇心里憋气,但始皇不说。
还有春眠不觉晓, 处处蚊子咬。12
孟浩然顿了顿,沉痛点头合理,太合理了
谁没被蚊子咬过呢蚊子简直罪大恶极。
插一句题外话,前段时间有一位科学家研究出了可以抗冻的蚊子。所以以后冬天也能被蚊子咬了呢,是不是很惊喜
所有人
后世人为什么要研究这种东西超大声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分享有趣的改编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13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噗通汪伦掉下去了。14
李白又一次把酒喷了出来噗。
坐在对面的友人汪伦抹了把脸“太白兄,你又喷到我了。”
“抱歉抱歉。”
李白连忙递出手帕,心虚不已。
汪伦调侃道
“后世人还是喜欢太白兄,这都第几首诗被改编了太白兄竟也不生气。”
李白洒脱一笑
“诗作能流传千古,已是幸事。这些诗能被人记住,总比失传要强。更何况,文焕你不也被调侃了吗”
汪伦哈哈大笑
“被调侃就被调侃吧,某能靠着太白兄的诗作名传千古,也算不枉此生了。”
还别说,李白这首赠汪伦一出,尤其是小字标注里说“这首诗是后世必背古诗词之一”,不知道有多少人跃跃欲试想去结识一番李白。
没办法,这一会儿功夫李白的诗都出现几回了而且回回都是“学生必备”“考试范围”。
代换到当前唐朝,那就是科举要考默写李白诗作啊。这可是圣贤的待遇,毕竟一直到封建科举的最后时期,永恒不变的必考内容也只有四书五经罢了。
被李白写过诗的稳坐钓鱼台,没被写过的现在急也没用。
毕竟现在已经天宝十四年了,要不了多久他们就没空想这些了。
说书人还在继续
孟子也是现代人改编的重灾区,例如金钱,我所欲也;美女,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金钱而取美女者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