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佑握住敖宸的手,手心里传来他的肌肤极为细腻的触感,他始终觉得内心是十分愧疚,“对不起。”
(<a href="" target="_nk"></a>)
他只能这样说着,不停地向敖宸道歉。
“你没有对不起我。”敖宸笑着说。
既然没人帮,只好自己去查了。
杨佑暗中下定决心。
但没等他动手,很快就有了更加棘手的事情。
改元后的广德元年,三月没过几天,很快就到了杨佑的生辰。
他生辰恰好在寒食,本来就不能大操大办,好不容易劝大臣打发了铺张寿宴的念头,一个新的问题又被拿出来说话了。
——纳妃。
杨佑看着眼前一大堆催自己广布恩泽,诞下龙嗣的折子,颇为无奈地摇头。
崔琰和刘慧正在就今年的吏治改革同他细细理着纲要,看见他苦恼的表情,刘慧明了地说:“又是催陛下纳妃的折子。”
杨佑长叹,“什么时候连朕的私事也要拿来说道?”
刘慧笑道:“他们也就是劝劝,毕竟陛下后宫无人,总有人盯着那几个位置。要是怕他们天天上书,不如找几个合心的女子纳进宫里。”
他这话让杨佑听得有些不舒服,找几个合心的女子做什么呢?
放在宫里养蛊?
让她们还有自己的孩子过着当年杨佑和丽妃过的生活,然后自相残杀?
“你不懂,”杨佑将奏折随手丢到一边,“朕不忍心让她们进宫来过苦日子。”
崔琰闻言倒是笑了一声,“天下盼着进宫的女子数不胜数,宫里衣食无忧,地位也高,陛下何来苦日子一说?”
杨佑现在是真的觉得他们不懂,世人都羡慕着繁华的宫城,却浑然不知宫里埋藏着几多枯骨。
(<a href="" target="_nk"></a>)
他的童年确实衣食无忧,却远远谈不上快乐。
“这事以后就不要再提了,我自有分寸。”杨佑道。
刘慧闻言别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
(<a href="" target="_nk"></a>)
“好了,来说说正事。”杨佑清了清嗓子,“朕之前说过,要好好看看世家的问题,这究竟要如何解决?”
(<a href="" target="_nk"></a>)
崔琰俨然出身大世家,甚至还是天底下数一数二的世家,他知道杨佑对世家的态度很不友好。
听说西南一地,在杨佑到来之前,大大小小世家以数十计。
可就在杨佑掌权的十年间,这些世家要么被杨佑抄了,要么被他用计越分越小,最后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家族,都在杨佑的控制之下。
他虽然对安王杨伦态度好,可对武家的态度可是极差,武家一倒,西南再无大世家。
当然,杨佑处理世家的理由一贯是世家不听朝廷政令,可世家要是都听了朝廷的政令,那还能叫世家吗?
(<a href="" target="_nk"></a>)
国有错,世家纠之。
他自然不赞成杨佑削弱世家的态度,崔琰道:“陛下,世家乃立国根基,当年高祖杨烁起兵时便得云梦泽二十世家助力,才有了今天的齐国大业,若无世家相助,唯恐国家根基不稳啊!世家大族,团聚乡人,能让朝廷之政明于细枝末节之处,更可上供人才……”
他洋洋洒洒说了许多世家和朝廷的关系,杨佑都耐心地听着,实际上这也是他故意的。
他需要明白那些支持世家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崔琰说得口干舌燥,杨佑也一副受教的样子,同他说了几句之后便让留下刘慧,商量着秋天从蜀地征发兵马戍边的事情。
等崔琰走了,刘慧才露出不悦的神色。
杨佑也叹了口气,“世家……还真是块难啃的骨头。”
刘武是平民出身,当年没少受世家的排挤,若非自己本事够硬,命又大,打了许多硬仗,他还真不能当上节度使。
齐国旧例出将入相,许多节度使最后往往都能进入朝堂,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总揽朝政。
可刘武硬是一直在剑南节度使上待着,没有任何变动,甚至还有几次差点被弄下来。
因此,提到世家,平民出身的刘氏倒是意外地与敖宸站在了同一战线上。
(<a href="" target="_nk"></a>)
杨佑道,“朕想先从世家的恩荫开始,以后凡是得祖荫的世家弟子,除嫡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满二十岁,并通过考核后才能恩荫补官。”
刘慧点头,“从旁支入手,再好不过,应该也不会受到太多阻挠。”
杨佑继续说道:“在等待世家子弟年满期间空出来的官位,能减的就减了,不能减的就给其他人。”
两人又商量了一阵,初步确定了方案后由刘慧写了下来。
(<a href="" target="_nk"></a>)
杨佑看着刘慧突然叹了一句,“我倒是希望能见一见商君,改制路途艰难,非得有一超凡绝伦之人引路不可。”
刘慧看了他好几眼,心里想的却不是商君这回事,他想了半天才开口道,“陛下不愿纳妃,可是因为对杨将军有垂爱之意?”
(<a href="" target="_n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