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第 121 章(1 / 2)

[清穿]东宫女官 张佳音 3644 字 1个月前

即便已经死无对证, 但康熙是最不需要证据人, 他是帝王,他宽容可以是无上荣宠, 他无情, 也可以直接定人生死。

从前康熙宠爱德妃,对她多有偏颇,但康熙这样帝王, 宠爱永远会控制在限度之内。是以, 他连一声吩咐也没有,便单方面在心中定了德妃罪。

康熙顾及四阿哥胤禛、六阿哥胤祚以及十四阿哥胤祯三个儿子, 不会正大光明降罪于德妃,但他有更多方法惩罚于她。

“皇上口谕, 皇太后懿慈,对五阿哥胤祺教诲有致,圣躬请皇太后抚育十四阿哥胤祯, 钦此”

德妃乌雅氏抱紧怀中才两岁小儿子, 嘴唇颤抖, 不敢置信地问“梁公公,皇上、皇上怎会抱走十四阿哥呢我是一宫主位,怎么会不能教养自己儿子呢”

十四阿哥小小孩子被她紧紧箍在怀中, 不舒服地哼唧了几声。

而德妃这才反应过来, 连忙松开手臂, 含着泪温声对十四阿哥哄道“祯儿, 额娘错, 额娘太用力了。”

十四阿哥一个小孩子,情绪表达地直白,此时没有了不适,见额娘红着眼,顿时便有些手足无措。

梁九功疏离有礼道“德妃娘娘,十四阿哥由皇太后教导,乃是恩典。”

德妃不敢哭出来教人以为她对皇太后不满,甚至还扯起笑脸,恭敬感激地叩谢圣恩。

可她走到今时今日,绝不是那等坐以待毙之人,便又客气地问“梁公公,我想求见皇上,可否带一句话”

“德妃娘娘所托,自然带到,只是皇上会否见您,咱家也不能保证。”

梁九功深得皇上信重,比很多人知道更多,然即便如此,他也始终保持谦恭,未曾失了规矩。

德妃是从乾清宫出来,自然十分了解梁九功为人,知道他说了会带话,便一定会带给皇上。

且她如今还不知皇上此举乃是惩罚,仍极有自信会见到皇上。

然而德妃自信很快便受到了打击,她不止没得到召见,康熙还下令,教她在永和宫中为淑贵妃佟佳氏抄经祈福,无令不得出。

一个无期限“抄经祈福”,与禁足无异。

偏偏皇太后一刻钟也等不得,皇上命令下了,当日便要将十四阿哥抱走,甚至除了奶嬷嬷,不允许十四阿哥原来宫侍跟着。

雪上加霜,晴天霹雳。

德妃所有自制力瞬间崩盘,眼泪控制不住地奔涌而下,抱紧小儿子不撒手,“祯儿、祯儿,额娘不能没有你”

德妃怎么也想不到,她小意温存,费尽心力才爬到如今位子,如履薄冰,却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与她分离。

“祯儿”

十四阿哥教额娘吓到,也跟着哭了起来,一时间永和宫正殿被哭声笼罩。

紫禁城中,后宫妃子宫殿,通常要住一个主位娘娘以及多个低位妃子,其实是极拥挤。

永和宫亦是如此。

低位嫔妃们在各自屋中,清晰地听到皇上对德妃禁足令以及正殿中哭声,皆是满面惨淡。

而正殿内,皇太后宫中老嬷嬷严肃道“德妃娘娘,天色不早,老奴等人还要回宁寿宫复命。”

德妃依旧不愿放手,抱着十四阿哥悲戚不已。

老嬷嬷声音冷硬,“德妃娘娘向来聪敏,不为十四阿哥考虑,也要为四阿哥和六阿哥考虑考虑,再不济,也该想想,您如此,对您自个儿也是没有半分好处。”

德妃哭声一顿,手上力道松了一分,宁寿宫宫侍立即便抱走十四阿哥,也不管十四阿哥哭声,直接将其交到奶嬷嬷手中,径直离开永和宫。

若说宫中对此时反应最大人是谁,自然是非六阿哥胤祚莫属,然他经了上一次教训,再不敢擅自跑到永和宫去,只心情一直阴郁难解。

四阿哥心情也不甚好,但他不是个情绪外放,身边又有个嘴巴不停三阿哥,便分不出多少心神去烦恼。

远在遵化容歆也根本不关心德妃如今下场,她最近发觉齐嬷嬷越发不爱动了,精神也不甚好

可是齐嬷嬷始终若无其事,太医也并未有旁诊断,容歆只得忽视胸口憋闷,当作风平浪静。

年底,京中传来消息,康熙预备明年二月来遵化谒陵,圣驾降于行宫。

齐嬷嬷听闻后,立即眼睛一亮,追问道“太子殿下可随皇上同行”

容歆摇摇头,“只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以及五阿哥随同。”

齐嬷嬷眼中复又沉寂下来,良久,叹道“也是,皇上重视太子殿下,必是要教太子殿下坐镇于宫中。”

太子治国之道皆由康熙亲自传授,前几年也有带太子在身边历练之意,可自那年围场之事后,康熙便果真如他所说再不允许太子轻易出京。

加之如今太子已可代为处理奏章,康熙又极信任太子,便更不会教太子与他一同离京。

莫说齐嬷嬷,便是容歆,这一年多未见到太子,心中也是难免生出些许思念来。

容歆看出了齐嬷嬷心情不甚好,也温声安慰了她,但绝对没想到晚膳时齐嬷嬷会突然晕倒。

那一刻,容歆浑身都是冷,靠着身体敏捷才堪堪接住人。

容歆命人送齐嬷嬷回屋去,又请了太医来为齐嬷嬷诊脉,便是苏麻喇姑过来,她也只勉力笑一笑,“嬷嬷,我这里乱了些,请您暂且自便。”

“无事。”

苏麻喇姑眼神担忧地看着容歆,欲言又止。

许久之后,太医诊脉后走到容歆跟前,沉重地摇摇头。

容歆扶住桌子,无力地问“先前还好好地,为何突然就”

太医看了一眼苏麻喇姑,见她微微点头方才道“并未突然病情加重,其实下官九月末诊脉时,齐嬷嬷便是此等症状,只是未曾入五脏六腑而已。”